A+ A-
A+ A-
  即使刻意遮挡,塞得满满当当的篓子,还有一大桶桐油,回程的路上少不得一番盘问。
  沈青然没有避讳,如实告诉了村里人制作雪蛤干可以赚钱,同时也告诉了村里人药店不收了,以后有赚钱的法子会带着大家一起。
  回村后,沈青然的名声又一次大噪,皆是传她会赚钱,有眼酸的,特意跑到李梅面前吐酸水,说他们沈家错过了个金疙瘩。
  也有人想去制那雪蛤干,附近的都被沈青然她们扫荡了,有零星抓到的,最终也没有药铺医院愿意收,村里的林蛙们逃过了一劫。
  “吃点心咯。”还没进门的沈青然就喊一个在扫地一个在扎马步的弟妹们,两人听到有点心,立马放下了手里的活,围了过去。
  两人的小手帮忙托着她们二人的背篓,小跑着回家,老实地端坐在木桌子旁,一脸期待。
  沈青然拿出了一袋绿豆糕,一袋桂花糕,一阵穿堂风吹来,沈青月和沈青松深吸了一口气,糕点的香味使得他们狠狠地咽了一口口水。
  “一人只能吃一块,吃完去把张婶子一家和周爷爷一家都喊过来一起吃。”
  离春节仅有两月有余,年节是人最闲也最舍得花钱的时候,她年前一定要大赚一笔。
  来年她一定要建青砖大瓦房,为了让她有独立的休息空间,为了让她远离让她便秘的旱厕,立马拉着景川进了厨房。
  嘱咐景川将没有锅的灶烧热,提高室内的温度,沈青然将种子拿出来用不烫手温水浸泡。
  一个时辰后,拿了两个大簸箕,将浸湿的棉布平铺在簸箕上,均匀地把种子铺在上面,再将新买的绸纱裁剪两块,浸湿后覆在上面,用木板压实。
  “灶膛里的火不能过旺,也不能断。”景川点头,间隙再去山上背些柴火下来,沈青然十分省心。
  裁剪的绸纱还未收起,散在桌面上,张婶子一进来,眉头皱得像两座小山峰,平常的大嗓门也没有做声了。
  “姐姐,婶子和爷爷她们来了。”沈青松吆喝着,沈青然和景川两人走出厨房,大家都站在桌子旁。
  “不好意思啊,我们家凳子不够,我买了糕点,你们尝尝。”沈青然有些不好意思,她们家穷得椅子床都不够,她却花了六七两买绸纱和桐油。
  “青然啊,婶子不是多嘴想管你,但你这纱绢和桐油,这不便宜吧,有钱咱得花到紧要处啊,景川,你是个稳重的,你怎么不拦着她?”
  一个会花钱,一个不长嘴,这两个人日子能过好吗?四个孩子都是无父无母没有帮衬的,张婶子是真的替他们发愁。
  “婶子,山人自有妙计,你看雪蛤干我卖出去了吧,你问景川,我赚了足足五两七钱银子呢。”沈青然朝景川努努嘴,景川点了点头。
  “钱呢?都花在这儿了?”张婶子一摸绸纱,硬挺不亲肤,“诶唷,你怕不是被人骗了,这料子哪能做衣服?硌死人了要,婶子带你找她去。”
  “婶子,你先坐。”沈青然知道张婶子是个热心肠的,连忙拉着她坐下,“周爷爷,周叔,你们也坐,我喊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。”
  三人落座之后,看沈青然的眼神颇有些复杂。
  “我想种青菜,冬日里也能吃上的青菜。”话音一落,包括景川在内的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都有些不解。
  “冬天种菜?从未听闻呀,丫头,咱们可不能异想天开啊。”周爷爷有些激动,沈青然不懂时节可以说是年纪小,但可不能乱来啊。
  “对呀,我们种地靠的是老天爷,啥时候播种耕种那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,从未听闻冬日里还有青菜可以存活的。”一向不怎么做声的周富贵也开口反对。
  沈青然自然是知道靠天吃饭,风调雨顺才能丰收,她从未想过要说服他们,她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。
  “成事在人,我在逃亡路上,听人说起过,并非不可,我脑子里已经想出了一套章程,今日就是请周爷爷和叔婶帮我,我绝不会亏待了你们。”
  “丫头啊,我和你周爷爷活到这么大岁数,都未曾听闻,你这是异想天开啊,听婶子的,婶子陪你一起,去把这些东西退了,你们还能过一个好年。”
  张婶子语重心长地拉起沈青然的手,不停地劝慰她,周爷爷周富贵甚至连沈青月沈青松都开口劝她,能挽回一点损失是一点。
  唯一没有反对的是景川,甚至还帮她说话,“周爷爷婶子,当时我们都不信林蛙能赚钱,她也赚到了,再信她一次也无妨。”
  沈青然不是个无理就要争三分的人,相反她很有自己的想法,景川愿意信她,沈青然朝他会心一笑。
  “这,你们二人可曾下过地?可懂万事万物皆有运转的规律?一个二个只会异想天开可不成啊。”几人还是不愿意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。
  “买都买了,我总要一试。”四字箴言一出,几人虽摇头叹息,反对的声音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了。
  “你是个有想法的,我们能说的也说了,亏了钱可不要哭鼻子。”周爷爷玩笑似的敲了一下沈青然的脑袋。
  “我一个人可能会亏钱,我这不是还有爷爷叔婶景川帮我嘛,我们一定会赚钱。”
  “你这丫头,这张嘴跟抹了蜜一样,贯会骗人开心。”张婶子的话一出,哄笑tຊ一堂。
  见氛围轻松了一点,沈青然从兜里掏出荷包。
  “爷爷,你帮我们家做了架子簸箕各种小玩意儿,我也不知你具体卖多少钱,我给你按十五文一天算,算六十文,你看可行吗?”
  “还有周叔和旺财,帮我们搭屋顶修房子,我也给你们算十五文一天,你们忙活了共三天,一人四十五文,你们点点。”
  价格是沈青然去城里打听的帮人做工的价格,码头工人一般都在二十文,农闲时期人多,降到了十五文一天,荷包压力有点大,定的十五文。
  还没开始数铜钱,三人都像猫踩了尾巴一样地连连拒绝,“邻里之前帮个忙,哪儿能要你的钱。”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